中欧汽车贸易芯片复制
芯片复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关税政策呈现差异化特征,对不同中国车企采取不同税率。根据欧盟 2025 年 3 月发布的举措,比亚迪和吉利的关税为百分之十几,而上汽集团因拒绝交出电池配方而被施以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附加税,总税率超过百分之四十。
业界有观点认为,这种分级打击策略旨在分化中国车企阵营,迫使愿意交出核心技术的车企在市场中继续发展,而坚守自主研发的车企则面临严苛的惩罚。这直接影响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和策略,例如上汽集团严重受到高额关税的影响,而比亚迪则因 "欧洲未将插混车纳入电动车关税监管体系",使得其因一半纯电、一半插混的产品布局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关税冲击。
欧盟对中国车企的差异化关税策略,需注意不同信息源中相关数据不一,原因较为复杂,如不同文章关注的时间节点、税率类型不同,同时存在信息来源与解读差异等因素。
2.2 非关税壁垒:技术标准与环保要求
芯片复制除关税外,欧盟的一系列非关税壁垒也在无形中限制了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比如《新电池法》、《数据法案》和《人工智能法案》等。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换电模式等领域的创新成果面临重新合规的挑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增加了中国出口至欧洲的汽车零部件综合成本。
进入 2025 年,不断上升的关税冲突、分散的贸易区和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清关时间相结合,使得传统 JIT(准时制生产)模式依赖的无缝跨境运输和可预测运输时间都变得 "捉摸不定"。
2.3 本地化生产要求:成本与技术转让的双重压力
欧盟的政策导向,明显倾向于推动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地化生产。
芯片复制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与经济安全事务的官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曾明确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若计划在欧盟境内投资,应当考虑进行技术转让。
2024 年 11 月,欧盟推出 10 亿欧元电池补贴项目,条件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必须分享核心技术,尤其是电池制造工艺。这一要求引发了中国车企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在欧洲建厂可以规避高额关税,另一方面,技术转让可能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三、品牌认知:从边缘到主流的漫长征程